作为中流砥柱和开拓者,中国核物理研究所是中国核物理事业的摇篮,承载着先驱们筚路蓝缕的足迹。
20世纪30年代,中国尚处于风雨飘摇之际,却诞生了一批怀揣科学救国的热血青年。他们跋山涉水,远赴海外求学,将西方先进的核物理知识带回祖国。1946年,钱三强、何泽慧夫妇从英国归国,怀揣建立中国自己的核物理研究所的梦想。
1950年夏,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(现中国核物理研究所前身)在北京北郊创建。研究所初期条件艰苦,仅有十余名研究人员和一间简陋的实验室。然而,在钱三强等先驱的领导下,研究所从无到有、从小到大,逐步发展成为国内核物理研究的核心基地。
研究所始终重视人才培养。钱三强倡导“理论与实验相结合、基础研究与实际应用相结合”的人才培养理念,培养了一大批优秀的核物理学家。朱光亚、王淦昌、邓稼先等著名科学家均出自该所。研究所还积极与国外高校和研究机构开展合作,培养了一批留学生,为中国核物理事业的持续发展储备了人才。
在先驱们的带领下,研究所取得了一系列重要的科学建树。20世纪50年代,中国第一台质谱仪和静电加速器在研究所研制成功。60年代,原子核反应堆“二〇四”建成,为核物理基础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平台。70年代末,研究所参与了“两弹一星”工程,为中国国防建设做出了突出贡献。
研究所始终致力于与国际核物理界接轨。1984年,研究所加入欧洲核子研究中心(CERN),成为中国第一个加入CERN的科研机构。研究所与世界各地的高能物理研究所开展合作,积极参与国际前沿科学研究。
中国核物理研究所作为中国核物理事业的摇篮,始终肩负着承前启后的使命。研究所不断吸纳新一代的优秀人才,传承先驱的精神,勇攀科学高峰。在核能利用、核医学、核安全等领域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,为人类社会的进步做出了贡献。
面对未来,中国核物理研究所将继续秉承“科学至上、创新为要、人才为本、国际一流”的办所宗旨,在核物理基础研究、核能利用、核医学、核安全等领域取得新的突破,为中国乃至世界的核物理事业做出更大的贡献。